"写意精神"陆越子中国画全国巡展11月5日在铭阳艺术馆盐城馆开展。此次展出吸引了众多书画爱好者前来观展,多家业内知名媒体报道,引起了轰动。"写意精神"陆越子中国画全国巡展(苏州站)将于2016年11月19日在铭阳艺术馆苏州馆开展。
“写意精神”
陆越子中国画全国巡展
『开幕时间』
2016年11月19日上午9点30分
『主办单位』
中国国家工美协会
九三学社中央书画院
江苏省美术家协会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承办单位』
铭阳艺术馆
江苏知何堂艺术品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协办单位』
九三学社江苏画院
『媒体支持』
雅昌艺术网
卓克艺术网
书法报·书画频道
大众品画网
苏宁易购艺术品平台
99艺术网
现代快报
知何堂网
铭阳艺术网
『展览地点』
铭阳艺术馆苏州馆
--- 陆越子
字厚百,号知何堂主。
1954年出生于江苏泰州,1979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并留校任教。
●现为: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九三学社直属江苏画院支社主委、九三学社江苏画院院长、中国美协会员、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副主席、中国国家工美协会常务理事、中国花鸟研究会理事、江苏省华侨书画院常务理事。
●入展:中国画作品曾入选第七届、第八届全国美展,全国 届中国花鸟画展,中国画三百家展,中国工笔画展,中国画百家金陵画展,历届全国花鸟画邀请展,历届全国著名花鸟画家作品展等。
●获奖:获得一等奖、特等奖、 学术奖、杰出贡献奖等20余次,1999年获得徐悲鸿奖学金创作科研奖。全国第十二届花鸟画邀请展评选陆越子为德艺双馨艺术家,并荣获中国花鸟画成就奖。
●出版:国家正式出版的专著有:《中国写意花鸟画技法》、《中国画笔墨法》、《中国花鸟画构图法》、《百花画谱》、《陆越子作品集》、《越子画集》、《越子国画》、《越子白描》、《越子扇面集》、《陆越子荷花作品集》、《陆越子小品集》、《陆越子甲子师生联展作品集》等三十余种。江苏省出版总社出版并发行了陆越子主讲的中国花卉画法电视教学光盘一套12张,并在全国十多家电视台循环播出。
●展览:个人作品展及个人作品巡回展曾在江苏省美术馆、南京美术馆、上海朵云轩美术馆、苏州朵云轩美术馆、张家港美术馆、常州刘海粟美术馆、山东烟台美术博物馆、扬州美术馆、鄂尔多斯康巴什文化艺术中心翰墨书画院、铭阳艺术馆等地举办。
部分参展作品赏析
▲梅花双雀 90cm-96.5cm
▲青莲着浓妆 69.5cm-69cm
▲常见君 139.8cm-70cm
悟对升华·气韵生动
陆越子/文
南齐谢赫六法论 推“气韵生动”。对此论之解各各不一。有人把“气韵”二字同笔墨联系在一起,认为笔为“气”,墨为“韵”,笔生线,墨生韵。喻线条为人之骨骼,墨彩为人之脂肉,肉付于骨,故而骨生气、墨生情。如是,则重笔轻墨,笔有气而无韵,墨含韵而无气。谬也,岂不知人之骨架若无血肉筋骼相附,气从何来?绘画艺术源自何处?众所皆知,源自原始人的记事符号。原始状态的记事符号基本象形,用线条勾成,这在古代岩画和考古中具已证明。这种记事符号的文明进化向两个方向发展开来,继而形成了文字和绘画的双轨运行。文字一轨产生了记事和书法两种功用,绘画一轨产生了装饰图案和绘画。在中华大地上形成的中国画艺术,即由原始记事符号发展而来,从原始的记事符号到今天的中国画艺术, 不变的是线造型。这种线造型的不断演进,形成了一种特立独行的抽象线条美,从而展现了中国画特有的魅力。五代、宋以后没骨画(写意画)形式的确立和兴起,将这种特有的线进入到一种更自由、更抽象、更富有变化、更情绪化的表现形式之中,使中国画线条的工整严谨得到了拓展和延伸。物象的不同和情绪的变化产生的相互碰撞,使得用笔的变化和用墨的变化更加变幻莫测,扑朔迷离。其间,中国画和书法虽然是双轨运行,但从未各行其是,用线上的法和度基本统一,既“书画同源”,又“书画同法”。既强调线条的浑厚凝重,又强调用线的飘逸,潇洒;既存在“屋漏痕”,又要有“拆钗股”。强调一笔线中应有枯湿浓淡大起大落的变化,又要求处理好“干裂秋风、润含春水”的矛盾。因此“气韵生动”中的气韵是指画面的气息和韵致的生动,是指线条中的风格和情调的生动。中国画是线的艺术、线是骨气、格调、风韵和情绪的结合的产物。画面中所谓的“秀骨清象”、“雍容华贵”、以及“清寒”、“邋遢”、“媚俗”、“简远”、“凝重”、“潇洒”等皆由画家的修养、人品、情绪、性格而成就的。所谓画如其人,字如其人,线条亦如其人也。这就是中国画之线条在 艺术之林中特别高深莫测之魅力所在。
由于中国画是线造型的特性,中国画线条的气韵生动尤其重要。我在创作实践和教学实践中则有意强调对线条的训练,强调白描写生。凝练的线条、简淡的意境,记录了生活中物象的生命节律,记录了他们的晨风昏雾,捕捉了他们的欢愉之态、闲适之意,这里似乎浓缩了自然界的美的精华,随着一幅幅写生作品的完成使我对中国画的艺术语言的提炼又有了新的体会,对自然物象与线造型的碰撞又进一步加深了理解。通过写生发现了很多新的艺术语言,解决了很多造型的风格化、个性化问题。在写生入境之时,仿佛听到了花的私语,体会了蕊的冲动。在欣赏叶片的欢唱,枝条的律动。我感受到物我相融的乐趣,触摸到大千 的淳朴,无邪和无欺。这种真性情真感受使悟对得到升华。毛笔触纸时和线条停、行、转、折时的感受让快乐一直润到了心底。在此时,工笔白描的娴静是纯自然的又是理性的,写意白描的奔放是下意识的又是有规律的,皆是现实之美,理想之境。这样的白描写生训练为水墨写生和实景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中国白描亦成了独特的一种中国艺术形式。
艺术作品的诞生源于自然,化于我心、出于情性。对则可悟也。如此对一些美术理论家的喋喋不休的论点便也无暇顾及,他们关于中国画之前途、命运的担忧更是杞人忧天,毫无价值可言。艺术的理论是艺术家实践经验的总结,不会作画的理论家写成理论去指导画家作画,去评论作品优劣,去谈线条、谈笔墨,其本身就是一个笑话。
翻开中国古代画论,值得一读的无一不是画家所写的心得和体会,是绘画实践经验的总结。东晋人物画家顾恺之写出了《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提出了“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的著名论点。盛唐山水画家王维的《山水决》、《山水论》提出了“意在笔先”、“咫尺之图写百千里之景”的创作方法。唐韩赣画马,认为“臣自有师,陛下内厩之马,皆臣师也”的“以马为师”之说。唐吴道子作画时求裴舞剑为“观其壮气,可助挥毫”体现了创作时情绪的作用。五代山水画家荆浩著《笔法记》、《山水节要》提出“气、韵、思、景、笔、墨”的绘画六要论。北宋文同画竹,提出“胸有成竹”;北宋郭熙画山水要求了解“四时之景不同”,“朝暮之变态不同”;南宋苏轼提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元代倪云林作画“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明陈洪俊认为作画的 境界是“气运兼力,飒飒容容”,如“周秦之文”、“至能而若无能”;明沈周认为画面意的形成与表现“得之目,寓诸心。而形于笔墨”;明徐青藤认为“画病,不病在墨轻与重,在生动与不生动耳。”;石涛的“搜尽奇峰打草稿”和著名的“一画论”成为画论经典。如此等等无一不出自画家之口。实践出真知,当是千古不移之真理。不精研笔墨,必不通画理;不深入生活,必不通造型结构;无创作实践,必不通经营位置。即使你熟读画史画论,写出长篇宏论,也只能是云遮雾罩,自圆其说,逃不出天下文章一大抄之怪圈,论为不懂专业奢谈空洞理论的边缘人。在其纯理论的游戏规则中研究黑白、争论是非,岂能犯规去对一线实践者指手划脚,评头论足,让定力不强的画者无所适从,难以下笔,其错莫大矣。况且,作为艺术家本身而言,艺术作品的形成是自我的,由于人与人性格、修养、环境的不同,其内心 之差异普遍存在,画无定法,其艺术语言的形成各有特点。因此画家本人的实践经验和体会亦很自我,这样的经验对自己或同行或有参考和指导作用,读者可因人而异,各取所需,根本无需也不必强加于人。
因此,笔墨气韵乎,实践者必知之。走近自然,去捕捉生活的瞬间,去体会自然的乐趣,久之对则可悟也,豁然开朗,清新自然也。深入生活,其作品必然鲜活,不断实践,方能真正理解和体会“气韵生动”之真意。
▲新荷映日 139.8cm-70cm
▲一池繁华 90cm-96.5cm
▲腊梅 69.5cm-46.5cm
陆越子其人其画
周积寅
陆越子先生天资颖悟,勤奋刻苦,成就卓著,在当今中青年大写意花鸟画家中,当推佼佼者。他走的是一条传统——生活——修养——创新之路,一条成功之路。其人其作,特色有三:
其一:眼高手高。古今画家中,有眼高手高者、眼高手低者、眼低手低者。这主要取决于画家文艺修养的高低与艺术实践的多少。只有眼高手低的人,未见眼低手高的人。眼高手低者,可以通过不断实践,使之手高;而眼低手低者,无论怎么实践,也难以手高。我的意思是说,一个艺术水平很高(手高)的画家,必须是一个文艺修养很高(眼高)的人。而越子当属于这种人。他在艺术实践的同时,十分重视文、史、哲及美学、美术史、画论等方面的研习。其结合创作实践和教学实践所撰写的《中国花鸟画技法》、《中国花鸟画构图法》、《中国花鸟画笔墨》等十余种著作,虽论法,却由法体现理,由理体现道。他在王维“意在笔先”论基础上,发展为“意在笔后”论。提出的中国花之 原始的现象 基本的用笔方法“一画之圆型”论,是对石涛“一画论”在用笔的创造性运用。还将传统人物画之“十八描”法嬗变为花鸟画之“十八描”法。正因为他在理论上有独到见解,且与他的艺术实践紧密结合,故其作有深度,有意境,有文气,有品位。
其二:必极工而后能写意。郑板桥《题画竹》云:“徐文长先生画雪竹,纯以瘦笔、破笔、燥笔、断笔为之, 不类竹;然后以淡墨水勾染而出。枝间叶上 ,罔非雪积,竹之全体,在隐跃间矣。今人画浓枝大叶,略无破阙处,再加渲染,则雪与竹两不相入,成何画法?此亦小小匠心,尚不肯刻苦,安望其穷微索渺乎!问其故,则曰:吾辈写意,原不拘于此。殊不知写意二字,误多少事。欺人瞒自己,再不求进,皆坐此病。必极工而后能写意,非不工而遂能写意也”。
郑板桥赞扬徐渭大写意雪竹,有不似之似之妙。而批评当时有些学画者“不肯刻苦”,便“浓枝大叶”的画起大写意来,指出这是“欺人瞒自己,再不求进,皆坐此病” 。这番话,对今天绘画创作仍有现实意义。凡有成就之写意画家,无不在工笔画上下过功夫。一方面,打下扎实基础;另一方面,工笔画作为一个画种,必须深入细致地表现对象, 先懂得“作画只是个‘理’字 要紧”。例如,画竹,若对竹子的组织结构、形象特征、生长规律不熟悉,既画不好工笔画,更画不好写意画,因为缺的是一个“理”字。观越子大写意花鸟,狂怪而不失其理,粗卤而见其笔墨。其工笔花鸟也画得秀劲 伦,真趣盎然。可以这样说,无陆氏昔日之工笔花鸟画,也就无其今日这大写意花鸟画。
其三:妙在用水。在大写意花鸟画中,笔、墨、色之间的关系 ,赖水为媒介。笔、墨、色合作生动,妙在用水。以笔、墨、色为形,以水为气,气行形乃活矣 。用笔、用墨、用色固难,用水则更难。齐白石自称他“用水五十年,未能得其妙”。明清画家用水 的要数徐渭、李鱓,见之于大写意花卉;近现代则有刘海粟、张大千,见之于泼墨、泼彩山水。陆君则得古人前贤用水之三昧,在其著作中,论述破墨、泼墨、冲墨、吸墨、让水法、赶墨法、排结法、晕结法、青黛杂墨水法等,无不与掌握用水之多少、方法有关。他是把水作为一种颜色来使用的,破墨、破色,得心应手,出神入化,使水墨化色化,增加墨次、色次与画面之层次,浓淡自然渗透,相互掩映,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相生,真幻交迭,浑沦滋润。使笔墨色有尽而妙境无穷、志趣横生。观其作,其用水之妙,非一般画家所能及也。
▲藤下松鼠 69.5cm-69cm
精彩局部欣赏
▲葫芦压藤低 137.6cm-17cm
▲牡丹 140cm-35cm
荷芬墨香见精神
--陆越子教授“逸品清莲”画展序
纪增龙
“清莲”,因音与“清廉”同,更因其“出淤泥而不染”之格,历代以为洁身自爱、刚正不阿之寓之象也。
有宋以前,莲却多用于男女之情。李白诗《折荷有赠》:“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佳人彩云里,欲赠隔远天。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盖因“荷”音与“合”通,有求偶意。而“莲”音又与“怜”通,怜,其意非今之可怜,而是怜爱。故莲在古代,实乃名副其实的爱情花。
然自宋以降,莲的爱情戏份减少,作为君子之德的象征取而代之。此乃莲既通于烂漫天真又适于修养教化之故矣。周敦颐《爱莲说》中“莲,花之君子者也”,使莲成了品德和君子的化身。而“出淤泥而不染”更成千古名句,清者生芬,廉者留香,此句虽被人引用到俗烂,但其所含大道至理却始终清新如故。
除以上比拟,莲在东方 尚具宗教意味。佛典云,释迦牟尼三十二相,其一便为“佛眼绀青,如青莲花”。佛祖、观音皆趺坐莲座。莲能列佛界,取其生性中一个净字,所谓净土莲花是也。小小一朵花,于亲切中又平生出庄严来。
莲悦人性,让人忍不住亲之近之;莲为君子,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莲在佛界,让人要肃立合十了。这三种物理,也正是做人修身的三重境界吧。
南京曾为旧都,“钟山龙蟠石城虎踞,帝王之宅也”;又曾是佛国,“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历来寺庙荷池甚多,养荷画荷者众。今人陆越子教授善花鸟,尤喜画莲荷,其笔下芙蕖,亭亭然,袅袅然,洒脱飘逸,气韵生动,夏露秋水,涵寓深远,深得画界激赏。陆教授执教于南师大,每教人画荷,不但循重古制,推陈出新,亦要人常临清池,从自然处得精神。近年来夏秋时节,陆教授倾情于江北艺莲苑,此处乃传奇人物、农民科学家、企业家丁跃生精心打造的“荷花大观园”,也是省市挂牌的廉政文化教育基地。陆教授以之为课堂、画室,每每 酷日冒风雨写生创作,不意间所积已愈百幅,且其纸上逸品犹胜池上风景,清姿素容,神韵独具,蔚为大观。今择其要举此展览,观者可见其精湛画艺,亦可领悟其画外之深蕴寓意。
赏莲画,话清廉,同时置身于艺术品味和人生品格之双重空间,正是“逸品清莲”画展的独特用心所在。
▲双禽傍枝 139.7cm-36cm
▲紫藤 139.8cm-70cm
▲秋色正在树中间 154cm-42cm
精彩局部欣赏
▲白牡丹 138cm-34cm
铭阳艺术馆苏州馆地址:
苏州市吴中区通达路219号(苏州本色美术馆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