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是中国民间宗教及岁时风俗,也是中国集市贸易形式之一,其形成与发展和地庙的宗教活动有关,在寺庙的节日或规定的日期举行,多设在庙内及其附近,进行祭神、娱乐和购物等活动。
发源于苏州相城区阳澄湖镇的“圣堂庙会”,距今已有500年历史,作为一项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动,是历代阳澄湖地区民众延续民间信仰和传承 民俗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长久以来,它已成为阳澄湖地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对江南民俗文化活动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2013年圣堂庙会被列入苏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6年1月被正式列入江苏省第四批非遗保护名录。
圣堂庙会史称“春会”,历史源远流长。根据文献记载,早在明嘉靖初期(1522-1532),阳澄湖就出现了举办传统庙会的习俗,其盛况堪称沪苏锡常之冠。
圣堂庙正名为东岳行宫,历史建筑规模盛大,每年度农历三月二十六-二十八都要隆重举办庙会,纪念东岳帝诞生,热闹非凡。
自 次庙会以后,逐渐吸引了沿阳澄湖地区的上海、昆山、常熟、太仓、无锡、常州等地的寺庙的响应,并形成了赶会的盛况,并随之蜚声天下。
在每年的农历二十六至二十八的三天时间内,各地大小庙神都要来登堂诏见,贡饷,热闹非凡。
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为玉帝诞辰,各地大小庙神都要组成队伍前往圣堂庙祝寿。
其前导便是“起马牌”(即庙衔行牌)马夫和两面大锣(对锣)鸣锣开道,一对对“十禁牌”、“肃静”、“回避”、“万民伞”、“銮驾”、“执事”、“旗伞”、“灯幡”等紧随其后。
接着由丝竹音乐班边走边吹奏“行街”、“梅花三弄”、“中花六板”、“柳春阳”等古乐曲,后面便是各种会班、民间文艺队伍,有舞龙、打莲厢、臂锣、托香、小拜香、挑花担、荡湖船、台阁小轿、还有一色黑衣密扣,手执红棍的“武松班”;脚踩木棍的“高跷班”;手擎铁索、拶指(夹指刑具)的“阴皂隶班”等等。
在吹打弦乐声中缓缓而行,边走边演,所到之处各家各户、大小店面都要放鞭炮、燃香烛,沿路两旁观众成千上万,迎接各路神仙。
队伍绕阳澄湖集镇走演一圈后,进入圣堂庙“仁圣宝殿”庆贺东岳大帝诞辰。
整个祝寿仪式被称为“上朝”,当方“陆云”土地神 个叩见东岳大帝,由吆喝先生喝“一叩 、二叩 、三叩 ”向东岳大帝行叩 礼。
接着,陆云神的“大当头”向大帝汇报一年来为保佑人间百姓安康而实施的具体事项,得到东岳大帝的肯定和奖赏并赐寿酒三杯共饮,随即给东岳大帝戴寿花,大小神仙两旁就坐,民间文艺队伍边歌边舞,共同庆祝东岳大帝诞辰。
今年的圣堂庙会在今天隆重举行。
依照惯例,庙会共分两个阶段。
阶段是土地庙请神仙。一般村民在早上四五点左右请神仙,然后抬着各自村的土地神踏街巡演,各支队伍都会纷纷拿出看家本领,舞龙、花担、莲厢、腰鼓、阳澄渔歌、传统戏曲等等,一路敲锣打鼓进入圣堂庙集合。
第二阶段是集合于圣堂寺祈福庆祝。村民用八抬大轿将土地神抬入圣堂寺,前导“起马牌”鸣锣开道、后跟“十禁牌”、“肃静”、“回避”,边走边吹、敲锣打鼓,按着顺序表演各自村的节目。
活动当天,来自阳澄湖镇的岸山、枪堂、圣堂、十图、陆巷等10个行政村、2个社区以及阳澄湖度假区、太平、渭塘等多地民间文艺会班一大早便纷纷出发,抬着各路“土地神”踩街巡演,巡游队伍经湘陆路、湘园路、城中路、凤阳路等进入圣堂庙朝拜并进行传统民俗文艺活动。调龙灯、挑花篮、打莲湘、敲腰鼓、唱渔歌、传统戏曲等民间文艺表演应有尽有。
为祈求风调雨顺、家庭美满,庙神所经之处各大小门店前纷纷燃香烛、祈平安,营造出“太平盛世、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美好意境,寄托了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整个庙会热闹非凡、原汁原味,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据悉,圣堂庙会将持续三天时间,将吸引上万民众前往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