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讯:在今年的“部长通道”上,教育部长陈宝生接受记者提问,就“传统文化教育”这一话题我们看看陈宝生部长具体说了啥,其他的专家学者和两会代表又有什么观点?随小编一起来看看。
教育部长陈宝生:传统文化教育是固本、铸魂、打底色的工程
关于记者对《中国诗词大会》和传统文化教育的提问,陈宝生部长作了解答。
陈宝生:
好问题!你刚才提的这个问题正好和我 近关心的兴奋点对接了。诗词大会是教育部、国家语委和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的,2016年上半年办 季,取得经验之后,下半年办了第二季,春节刚播完。这个原创的节目取得巨大成功,我觉得 先是激起了人民群众对中华诗词的热爱,很多人看了节目之后,激活了脑海中过去背的那些诗词的记忆,“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等诗词都想起来了。其次是激起了人民群众学习 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为我们 传统文化进校园,探索了路子、积累了经验。
传统文化进校园,说起来就是3句话:
■ 句话,覆盖教育的各个学段,从小学到大学,我们把这项工作看成是一个固本工程。 传统文化是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绵延五千年历史不断 的重大支撑。在当今 多元文化激荡交流融汇的过程中,如果我们不采取果断措施,人民群众不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那么中国人的重心就会发生漂移。
■ 第二句话,融汇到我们教材体系中去,我们把这项工作看成是铸魂工程。 传统文化里,中国人怎么看待 、怎么看待生命,中国人的价值观、 观、人生观,有着非常丰富的资源,阐述得很系统。如果我们不把这些东西继承下来,在教育过程中没能让我们的学生了解、继承,他的人生就会发生方向上的偏离。
■ 第三句话,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我们把这项工作看成是中国人打底色的工程。中国人怎么做人、怎么做事、怎么待人接物,行为方式怎么调整, 传统文化都有丰富的阐述。在这个方面发生问题,我们就会发生底色的亏损,所以我们非常重视。
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实际上就是办4件事:
■ 件事是教材体系建设。针对各个学段特点,选择合适的内容进入教科书。 传统文化有的是涉及规律性的、有的是涉及方法论、有的是涉及技术层面、有的是涉及审美层面。针对不同学段,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适合什么内容,教材里面就进什么内容。
■ 第二件事是拓展校园文化。在校园文化里面,传统的戏曲、国画、书法,甚至包括中医药,都可以进。还包括传统体育,如武术、太极等等。拓展校园文化,为 传统文化创造更好的沃土、更好的氛围。
■ 第三件事是加强研究和阐释。对中华 传统文化经典要按照“创新性发展、创造性继承”的原则,加强研究阐释。同时学科建设要加强培养人才。
■ 后一件事是推进国际传播。不仅要进校园,还要出国境,讲好中国故事。
专家学者:诗词大会唤起了文化记忆
传统文化对人民群众有着很大的吸引力、感染力,今年春节期间《中国诗词大会》的火爆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这档节目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带大家领略传统文化的精髓。姚喜双等专家学者对此又有哪些精彩点评呢?
■ 通过诗词这个桥梁,我们中华民族古代人这种生生不息的审美观、价值观,在今天现代化、信息化社会的人们中,产生了共鸣。
■ 我们的诗词,就是让人有一颗对于人类、对于国家、对于宇宙的万物都有一种关怀的爱心,我觉得这是一件好的事情,不要让你的心死掉,只看到唯利是图。
■ 诗词大会成功的所在,就是唤醒了全民的一种成长记忆和文化记忆,从成长记忆到共鸣到共识,所以就会获得一种社会认可。
■ 现在很多家长可能比较着急,一看诗词大会就觉得太好了,马上回家买本书让孩子从头到尾背,不否认诗背得多有利于增进修养,不是说看了诗词大会马上素养就提高了,而是看了诗词大会,从此开始奠定了一生执着追求中华 传统文化和一生吟诵古典诗词的这样一种爱好。
两会代表:传统文化教育帮助孩子熟悉“根”的来源
关于 传统文化教育这个热点话题,今年两会的代表委员又是如何说的?请随小编一一看来。
葛晓音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传承 传统文化要从教育着手。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而言十分必要,将 的诗词古文和至理名言加以普及,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建议加强中华 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重视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 学”、冷门学科。(《人民政协报》)
王本朝
全国政协委员、西南大学文学院院长
传统文化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为的是让他们了解这些知识背景,熟悉“根”的来源。希望相关部门能对此真正加以重视,推动学校开设中华 传统文化必修课,在教育的全过程贯穿对 传统文化崇敬、自信的态度。(《人民政协报》)
唐瑾
全国政协委员
应由教育部和相关部门牵头,研究确定高校学生中外经典阅读总书目,进一步规范、引领和强化高等院校学生的经典阅读,各高等院校根据“总书目”制定或修改完善适合本校不同专业学生的应读书目或书单,精准实施高等院校中外经典阅读、诵读工程,重点解决大学生读经典和怎样读经典的问题。(《人民政协报》)
韩必省
全国政协委员
由有关部门牵头,社会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集中 文化学者,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认真研究、权威解读和创新性转化,做好对 传统文化深层价值理念的挖掘和阐释,厘清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同时,对各级各类学校教材进行修订,增加 传统文化的课程内容,使学生在学校教育中始终受到 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在党校、行政学院等培训教学中,把传统文化课作为必修课程,提升领导干部传统文化素养和为官执政之德。(《人民政协报》)
王小燕
全国政协委员、舞蹈艺术家
推进传统文化的研究工作,要建设 传统文化研究基地,吸引更多学者的关注与研究,挖掘 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使 传统文化的研究不停滞,保持 的生命活力。希望能发挥现代传媒技术在文化传播中的巨大作用,扩大传播范围,增强传播速度,提升传播效果。尤其要重视现代传媒的主体人群———年轻一代,尽可能地把他们纳入到这一受教育的范围之内,让 传统文化更亲近大众,走近大众,被大众所接受。(《人民政协报》)
冯骥才
全国政协委员
对于传统的生活文化, 的方式不是整理成教材在教室里传授,而是引导孩子们在生活中亲近传统,潜移默化地感受传统,让传统渐渐成为一种记忆、一种认同、一种情怀。文化学习 的方式是体验。只有让孩子们在传统文化中得到快乐和收获,传统才会进入他们的精神与心灵。(新华社)
黄德宽
全国政协委员、安徽大学党委原书记
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是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础性工作。目前的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存在“低年级重视、高年级退至次要地位”的情况。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不能成为点缀,应科学安排,保持教材建设方面的持续发展。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 重要的是教材内容安排,传播手段与方式可以进行创新,以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求。(中国新闻网)
许钦松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副主席
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新媒体平台的结合,重塑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例如,可重点选取传统文化的精华亮点进行短文章、短视频制作,或者利用某些热点手机应用进行植入。像 近流行的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在获得高收视率的同时,也有效地激发了大众对诗词的兴趣,传播效果很好。(《中国教育报》)
李和平
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教育厅长
在目前的教育体系里,传统文化教育也是重要的一环,也是国民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国诗词大会》的火热也提醒教育工作者,不能对传统文化视而不见,而是要意识到社会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渴望,让孩子们接受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从而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中国人。(安徽网)
金会庆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三联学院院长
中国古典诗词凝聚了大量美好高雅的文字,蕴藏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可以帮助人们克服对生命焦虑和不安。除了诗词之外,琴棋书画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可以开发一些课程,让孩子们有机会接触扬琴、古筝、长笛等民族乐器以及国画、书法、象棋等项目。(安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