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剑华:前些时间,我为你的刺绣艺术展题写了“艺命”两字,艺,是指苏绣艺术;命,是指命运和使命。我认为这两个字准确概括总结了你多年来的艺术生涯。你出生在全国有名的刺绣之乡苏州镇湖,在一个刺绣世家长大,跟着母亲学习刺绣技艺,接受刺绣文化的熏陶,从小便跟刺绣结下了不解之缘。几十年来,你在苏绣艺术之路上跋涉、探索,肩负着弘扬苏绣艺术的使命,为社会奉献了一大批 的苏绣作品,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彻头彻尾、百分之百的“艺命”。你为艺术而生,为刺绣而活,是一名 的人民艺术家。在苏绣艺术这条道路上,你经历过什么样的曲折?
姚建萍:“艺命”两个字称得上对我这些年工作的高度提炼。1998年,我的苏绣作品《沉思》(周恩来肖像)、《吹箫引凤》在“ 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博览会”上同获金奖,我的作品有了一定的名气。在这一年,我也迎来了我命运的转折点,当时的苏州镇湖政府主导建设开发了一条“绣品街”,大家纷纷开设了夫妻店,形成了“前店后坊”式的经营模式。这个时候的我,经历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是眼前的经济利益?还是对刺绣艺术的追求? 终,我选择在相对安静的自家小楼里创办了镇湖镇 家刺绣研究所。建所以来,我引进研发设计人才,筹集资金,主张“绣随时代”的创作理念,把时代性、思想性、原创性和美学理念追求完美地与刺绣技艺相融合。同时,为了能维持研究所的可持续运转,我在研发的同时为客户绣了一些高级的私人订制作品,用于提供研究所必需的资金支撑。
章剑华:你在当时能做出和大家不一样的选择,需要魄力,也需要勇气。不少艺术家在面对艺术与市场的矛盾的时候,容易迷失自我,变成为人民币创作,而不是为人民创作,你用实际行动为文艺工作者树立了榜样。经过这些年的探索与沉淀,你的作品在艺术性和思想性上不断追求创新,斩获无数大奖,取得了不少让人惊叹的艺术成就,你个人在中国刺绣艺术史上也开创了极具特色的姚派艺术之路,这更进一步说明当初选择的正确。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这些艺术成就的取得,和你的勤奋求学、不懈努力是分不开的。为了刺绣艺术的全面提升,你通过哪些渠道和方式进行学习?
姚建萍:小时候,我在母亲等家人的指导下学习刺绣。后来,我四处拜师学艺,先是去苏州工艺美术学院学习刺绣。从1990年起,我又跟随从苏州刺绣研究所退休的徐志慧大师求艺三年,专攻难度 的“人物肖像绣”技法。1998年,我的作品在全国获得金奖后,得到了对“刺绣与设计”有着深入研究的专家朱龙泉先生的大力支持。同时,我还非常幸运得到政府的重视,把我作为“重点文化人才”来培养,送我进北大研修、出国考察研修,让我进中国文联研修院研修、江苏省文联读书班学习等,使我接触到很多 的专家学者,倾听他们的精彩演讲,面对面地请教问题。经过不断的研修学习,我的思想认识、文化修养、艺术修养得到全面提高,我的胸怀、眼光、境界得到不断的升华。
章剑华:学习研修的平台和机会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主动学习、带着问题学习的态度。你勤奋的学习得到了丰硕的回报,这种回报不仅仅是你个人的进步,也是苏绣艺术的新发展。通过你的双手,现在的苏绣正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你在传承弘扬苏绣艺术的道路上也越走越远。苏绣艺术的传承与弘扬,不仅仅局限于技术层面的传授,更体现在内容、题材层面的延续与创新,从而让更多人了解苏绣艺术,热爱传统文化。在你看来,怎样才能更好地承担这份使命与责任?
姚建萍:传承与弘扬数苏绣艺术是我们这代人的责任与使命,需要大家共同努力,胸怀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具备牺牲精神和奉献社会的思想情怀。作为一个民间文艺工作者,要坚持创作,用作品说话,用作品传递我的思想情感,传递我内心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传递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传递这个社会的正能量。我要通过多年持续的努力,使民间工艺“刺绣艺术”走进 省级艺术殿堂,让更多的人了解与热爱传统民间文化、热爱非遗、传承非遗。谈到使命,我还有一个深切的感受,这几年,国家给了苏绣很高的重视,习总书记几次重要出访的国礼都指定由我来完成,这是时间十分紧迫的“急、难、新”任务。在这样的情况下,支撑我攻坚克难的 动力,就是使命感!在我和我的团队的努力下,圆满地完成了国家交给我的任务。我们可以骄傲地说:我们不辱使命!
章剑华:你的刺绣作品融汇了多种艺术的长处,在创作中,你努力将书法的线条、油画的色彩、摄影的光影等多种艺术语言融入刺绣作品之中,在借鉴吸收的过程中实现了新突破。中国历史上,各大绣种流派林立、特点不一,你充分利用平针绣和乱针绣各自的优势,灵活运用平乱转换,集大成于一体,使针法与丝理、画理与绣理完美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刺绣风格,你的刺绣手法还获得了一个新称号,叫“融针绣”。此前,我们听说过“平针绣”、“仿真绣”、“乱针绣”,你能不能为我们介绍一下“融针绣”的特点?
姚建萍:融针绣是艺术的融合,同时用针融合各种技巧,灵活运用,艺术性地去绣制表现出自己想要表达的理想的艺术效果,而不是单一的为绣而绣。概括说来,融针绣的理念主要是“兼收并蓄、博采众长、融会贯通、自成一体”。融针绣是姚派艺术的核心艺术手法,以技艺(针法)、古今、中西、物我等方面的交融之美,开创了当代苏绣艺术的新境界。刺绣艺术是表达思想、抒发情感的一种方式,体现着对丝线材料的深刻理解。丝线可以根据需要分成1/32,1/64,光影的过渡、颜色的渲染、空间的层次都可以通过细细的丝线来完成,精细的绣花针也可以驾驭大主题。吴为山馆长曾评价说,沟通东方与西方,遥接古代与当代,是融汇,所以融针绣不仅是一种方法,更是文化理想、创新理念的体现。
章剑华:“兼收并蓄、博采众长、融会贯通、自成一体”这十六个字对“融针绣”的理念做了一个很全面的概括。融,不仅仅是刺绣手法上的融合,也是艺术门类间的交融,更是传统与现代文化、东方与西方文化的融汇。“融针绣”发挥苏绣的特长,是艺术发展史上的重要创新。在用“融针绣”创作的过程中,你认为 难的是什么环节?
姚建萍: 难的是要把这十六字运用与发挥好,正确把握好设计与刺绣的关系、刺绣与艺术的关系。比如说,设计者要了解刺绣和刺绣材料的运用,刺绣者所运用针法的独到之处,不能随心所欲、爱怎么设计就怎么设计;刺绣者要作为主创人员清晰了解设计意图,练运用各种针法,准确表现作品的光感、质感、体积感以及空间感,达到“气韵生动、画面丰富、远观气势、近观精致”的效果。在创作《岁月如歌》时,为了达到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表现女王夫妇高贵非凡的神韵和气质,我们用素描手法对人物轮廓进行了精准的勾绘,以确保每个创作细节的 传神。绣制女王的眼睛时, 精微的细节部位需要将一根丝线劈分成六十四分之一绣制,局部的色彩和光影效果也是通过十几套色系的丝线层层叠加才能融合而出。
章剑华: 的艺术创作不是简单的机械复制,而是应当饱含对社会对人类深刻的理解和思考。苏绣作品要饱含感情,去开拓新的题材和内容,用一针一线表现新时代。
姚建萍:我赞同您的看法,苏绣想要在当今社会焕发新的光彩,就必须不断创新,不能满足于旧的题材和手法。所有的技术技巧都是为内容服务的,在苏绣作品里,创作者也应当表达自己对当前社会、时代背景的关注,并在作品中体现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章剑华:你近年来创作的作品很多,各类奖项拿了不少,在国内外也获得了较高的认可,可以说达到了刺绣艺术的新高度、开创了刺绣艺术的新境界。你认为,要达到这样的境界, 关键的 步是什么?在完成 步之后,你下一步的目标是什么?
姚建萍:在迎来1998年命运的转折点之后,我尝试把艺术与产业结合起来,表现中国当代的巨变,表现那些具有引领作用的人物和作品,而不是简单的照片临摹和拿来主义,就像您之前提倡的,我们艺术家要心怀责任,创作一批“留得下、传得开、叫得响”的 作品。学无止境,艺无止境,艺术的海洋浩瀚无边,在未来我还要继续创作更多经典的刺绣精品,并且努力将影响辐射到整个行业,为祖国培养更多的青年刺绣人才,并呼吁更多的人来关注传承我们民族的 文化遗产。
章剑华:定位时代,讴歌时代,艺术家要为后人留下精品力作。但你当前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任务,要将刺绣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成果、技巧、典型案例等宝贵的资源转化为理论和教材,为后人留下更多经典的文字记录,引导刺绣艺术从实践到学术的转化,让更多人来了解接受刺绣艺术的精髓。
姚建萍:在这一看法上,我和您的观点高度一致。学术理论研究的深入开展对拓展刺绣艺术的深度广度非常有帮助,让刺绣走进高校,让非遗获得更多的学术关注,将把苏绣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如2014年,我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合作开办 届“姚建萍中国刺绣专项研修班”,努力培养出“能绣懂画”与“能画懂绣”的中国刺绣新一代复合型人才,推动有志者从“匠”变“师”的转变,为刺绣艺术的传承弘扬奠定更牢固的理论基础。
章剑华:艺术创作要达到新境界,你的人生价值也要达到新境界。你是江苏省文艺领域的领军人物,也是全国知名的工艺美术大师,你要继续用艺术和德行,为江苏广大文艺工作者树立标杆和旗帜,步入艺术创作新境界,构建刺绣艺术新高峰,推动江苏文艺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姚建萍:谢谢您的肯定,我一定会继续努力,牢记责任与使命,让苏绣艺术在我的手中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我将继续为苏绣艺术奉献我的力量,为江苏艺术事业的发展再添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