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复兴传统工艺”逐渐转向“振兴传统工艺”的当下,传统工艺作为解决工业生产和现代设计问题的一种方法被重新提出且呼声越来越高,作为传统工艺载体之一的工艺美术品却又常常被当作一种艺术陈列品而束之高阁,渐渐脱离了百姓的日用生活。那么,在现代语境下,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是否是一种悖论?二者应该如何互相借鉴,实现良性发展呢?在全社会倡导工匠精神的当下,传统工艺美术品如何找到自身发展的优势?
传统工艺 需要的是“道”
日前,在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第三届“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上,900余件(套)工艺精湛、富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作品,充分展示了传统工艺美术中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比起前两届双年展,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论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清华美院教授张夫也表示,此次双年展 的特点是在审美环节上有了很大的提升,作品更具有文化内涵和设计意识,尤其是青年工艺美术家的作品让人耳目一新,“从‘技’的角度说,很多‘国大师’‘省大师’是家族技艺的传承者,技艺已经积累好几代,做得也很好,技术上没有问题。但从审美的角度说,如果以 优异的技艺做出来的作品却是一个‘老面孔’就让人遗憾了,传统工艺现在 需要的还是‘道’,即更高一层的精神文化的反映,如果说‘技’是基础,那么‘道’就是传统工艺文化的 精神体现。”张夫也说。
如何理解传统工艺的“道”?在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石雕艺术大师张春雷看来,就是在传统工艺创作中始终贯穿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以自己创作的十二生肖端砚为例,张春雷介绍,在创作时,他 先为十二生肖端砚分别起了名字,并配写了12 古体诗,以提升作品的思想文化内涵。在构图布局时,考虑到国人习惯以中国画的艺术标准去衡量一件作品,他还注意让诗书画印在一件作品中相映生辉。此外,端砚如果失去了磨墨、研墨的作用,就失去了砚本身的价值,所以他在有限的面积上 先留住砚塘、砚池的位置,再加以各种装饰元素。张春雷说:“创作要能够引领观众对美的思考、欣赏和追求。要用作品的内涵去推动作品设计的深化。”

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张克钊的独山玉雕作品《拽》,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把自己有感有知的生活体验通过现代题材的方式融入到玉雕创作之中,其作品以生动鲜明的手法记录着生活中 平实简单的瞬间。
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一直是工艺美术界探讨并纠结的话题,有人认为,工艺美术是传统行业,一经变革就会丢掉传统。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刺绣专业委员会会长、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美芳总结多年的创作实践认为,传承并不是因循守旧,创新也不是标新立异。
以花卉屏风作品为例,刺绣花卉讲究线条的转折,从技术角度来说,肯定不是转折得越多越好。从整体画面来讲,转折太多也不符合艺术的需要。张美芳在设计时就有意把叶子做得较为平稳,而花卉转折却相对强烈一些,同时保持整体的画面效果。屏风上的月季花,每一瓣花瓣交集的地方,不是一条线,而是两头比较虚、中间比较实,线条的变化力求接近艺术的境界。张美芳说,审美情趣日益多样化,传统工艺创作也不应以固有的技术手段去演绎每一件艺术品。传承与创新是辩证的。
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的结合关键在尺度
对于传统工艺来说,振兴的关键在于融入现代生活;而现代设计的可贵之处是实现了设计为大众服务、产品为大众生产,这恰恰是传统工艺所需要的。传统工艺的发展不应该仅仅追求成为一件艺术陈列品,更重要的是深入到百姓日用生活之中并起到一定的实用功能。换句话说,就是在现代语境下,只有备物致用、保障民生,传统工艺才能得到大众认可,实现传承发展。
那么,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是否有结合的可能?张夫也认为,设计和工艺是两个概念,工艺的属性更近偏重艺术、更加感性,而设计更加靠近科学、更加理性。所以,不能抹杀二者的特点,否则就是一个失败的、没有意义的结合。设计是需要靠科技手段量化生产的,更多的是功能属性,是直接和人们的生活打交道。而工艺更多的是用来观赏,如果要结合设计满足其功用,那就涉及比例分配的问题。对于传统工艺品来说,“美”是大于“用”的。而对于现代设计来说,“用”是大于“美”的。

2014年APEC“新中装”,在现代服装设计审美需求和流行时尚的基础上,以中国传统工艺宋锦、漳缎为面料,并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设计而成。既有中式服裝的古朴风韵,又不失现代服裝的潇洒自如。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刘佳则表示,现代设计与传统工艺两者 是相互借鉴,不要盲目地结合,现代设计师可以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手工艺的某种形式和元素,将其提取出来用在现代设计当中,使其具有中国味道。比如说“新中式”设计风格,就是将现代设计与传统艺术中 经典、 精华的元素相结合。此外,传统工艺借鉴现代设计的例子也不鲜见,比如说蓝印花布的传承人吴元新的作品,就是在原汁原味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在设计主题和形式上进行具有时代性的创新发展。
“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的相互借鉴需要把握尺度。我在国内曾看到一款时装设计作品,模特头上 的、肩上扛的都是故宫的建筑物,我觉得没有必要如此这般地注入中国传统文化。像皮尔·卡丹、伊夫·圣·洛朗这样的设计师就不一样,他们可以把衣服的面料结合蒙德里安的画变成图案,这就很自然。用蒙德里安的画来做书的封面、唱片的封面,这样的设计语言符合功能的需要,看上去就会很自然、很舒服。”张也夫强调说。
“双轨制”教育模式可借鉴
传统工艺的传承方式是师徒制,以传授“技艺”为主要目的,是在传承的过程中教授一种技艺、一种方法、一种制作手段;而现代设计教育则是将“技艺”与设计理论、现代社会密切结合。两种大相径庭的教育方式在新时期是否能相互借鉴、互补发展?刘佳介绍,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正尝试让工艺美术大师与理论导师合作以共同培养工艺美术人才,这是立足于工艺美术学科的特点,重在培养一批既有理论涵养又有传统技艺的艺术人才。
不可否认的是,一个老师教一个学生和一个老师教十个学生,其教学效果显然是不一样的。千年传承下来的师徒制能使传统工艺的精湛技术及理念能够得到更有效、更全面的继承。对于设计教育来说也是如此,包豪斯设计学院的教育模式至今依然沿用师徒制。“所以,师徒制是一个不能否定的教育模式,尤其是高档的美术制作技艺的教育,要求的技艺很高,花费时间很长,甚至在过去有些技艺是要保密的,这就更强化了师徒制的这种教育体制。”张夫也介绍,很多西方国家,尤其是像意大利这样的文明古国,即便进入现代社会,也一直采用“双轨制”,一方面使设计满足大众需求,另一方面要做少数人能够欣赏高端的作品。所以,无论是对现代设计还是传统工艺来说,“双轨制”都是可取的。
当前,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都存在着阻碍其发展的诸多问题。如果传统工艺只盲目追求复兴,那势必会走向曲高和寡、脱离群众的道路,使其无法很好地实现传承和发展。同时,如果现代设计只追求工业技术,那必将陷入以工业技术解决工业技术问题的“技术循环”怪圈。对于传统工艺和现代设计的发展,日本工艺界推崇“不变”与“流行”。所谓“不变”是指要坚守的工艺原则,“流行”则是要自觉跟上时代,与时俱进。根据工艺美术的特征规律去把握创作,树立符合当代人的审美意识,日本的当代工艺美术作品一方面有非常先进的现代理念,另一方面也有精湛的传统技艺,没有失去日本的文化精神和东方的文化气韵。“万变不离其宗”,这些做法值得国人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