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蓝印花布勾勒 绚烂的民间文化
蓝印花布艺术馆的成功经营,不仅弘扬了祖国传统文化,更提高了南通的知名度。1998年,吴元新接受台中文化中心邀请,作为大陆 的染织专家代表赴台参加“亚太地区编织工艺家交流展”,展示了南通蓝印花布系列产品,讲授了蓝印花布图案艺术,并演示了蓝印花布工艺流程,成为吸引全场观众目光的热点。一位居住在台中市的70多岁南通籍台胞,中风瘫痪在家,听说家乡的蓝印花布在台中展览,他请人把他连轮椅一起抬上汽车,专程赶到台中文化中心,他硬是支撑着半残的身体坚持看完展览。事后,他在留言簿上写道:“真切希望两岸同胞大力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 文化传统,对源远流长的民间文化艺术更多交流,不断发扬光大。”
1999年12月,吴元新蓝印花布收藏、设计作品展——“中国南通蓝印花布艺术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开幕。这是中国蓝印花布 次登上 展览馆。展览吸引了大批中外宾客, 都40多家报纸对此盛况作了报道。
2004年5月,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应邀来南通,参观了南通蓝印花布艺术馆。当看到《中国蓝印花布纹样大全》的样稿时,冯主席认真阅读,十分高兴,鼓励吴元新要继续走街串巷,挨家挨户搜集。当谈到吴元新为恢复明清蓝印花布染坊作准备时,冯主席认为,这个想法很好,并建议他广泛搜集蓝印花布及染坊的相关旧物器具,每一个细节都不能忽视,如民间有遗存的原始染坊要整体搬移,或加以组合,恢复染坊要尽量用原物,尽可能反映原来的风貌,哪怕是一缸一碗都要原汁原味的保留下来,真正把事情做到 。人活在世上,要在地球上划一道痕,留点对后人有用的东西下来。临别时,冯主席欣然为蓝印花布馆题词:“靛蓝人间布上美,青花 馆中看。”同年,《中国蓝印花布纹样大全》上、下卷的出版,填补了我国蓝印花布纹样专著的空白。
2007年在第二个文化遗产日来临之际,吴元新全家参加了在北京世纪坛由文化部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并且荣幸地为温家宝总理演示了制作蓝印花布及绞缬的工艺流程。总理鼓励他们要传承好蓝印花布这个 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今,被称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吴元新,从事蓝印花布的制作、研究已经有30年,几十年中,他为保存和弘扬南通蓝印花布艺术,一直坚持不断地努力,目前,吴元新创作的作品不仅在国内一枝独放,在海外更是奇货可居。 “那么,这样一幅蓝印花布的作品 能卖多少钱呢?”记者本以为会听到一个天文数字。可没想到,此话一出,正在侃侃而谈蓝印花布的吴元新,似乎有了些许的惆怅。他忧虑地说,这也正是阻碍蓝印花布传承下去的难题,因为它的经济效益和传承人实际付出的太悬殊了,所以,蓝印花布的传承人少而又少。
在吴元新的记忆里,上世纪70年代,在他的家乡还有数百人在做手工蓝印花布,但现在掌握这种技艺的只剩下20多人。而充斥市场的用电脑刻板、机器染色的蓝印花布更是使传统手工蓝印花布的生存举步维艰。看到自己创作的蓝印花布图案被大量“盗版”,而市场上大量廉价出售着流水线上生产的蓝印花布产品,吴元新感到无奈。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包括蓝印花布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重视,让原吴元新看到了希望,更让他倍感欣慰的是,在蓝印花布 里出生长大的女儿吴灵姝和自己一样热爱蓝印花布。目前就读于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的吴灵姝,这次和父亲一起来参加展览,作为蓝印花布的第六代传人,她现在已经熟练掌握了蓝印花布技艺中刻、印、染以及绞缬、夹缬等传统技法,并立志将来传承父业。
一分心血一分收获,吴元新对保护和传承中国民间文化蓝印花布所作的贡献,国家和人民都不会忘记。现在,面对接踵而来的荣誉,吴元新也是感慨万千。他说,这是社会对他近30年来在保护、抢救、挖掘、继承开发蓝印花布传统艺术所作努力的肯定,更是一种责任,他要用蓝印花布勾勒 绚烂的民间文化,他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立下誓言:悠悠我心,尽在蓝印;上下求索,痴心不改;弘扬传统,此生无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