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据美国《商业周刊》报道,作为文明古国的中国,每年有包括翡翠、瓷质花瓶和名人古画在内,价值百万美元的古董,被投机分子以低价报关等手段带出国门。而这些珍宝到美国之后身价往往暴涨到原报关价的两倍。
据苏富比艺术学院(Sotheby’s Institute of Art)爱丽丝·罗西特(Alice Lovell Rossiter)的调查数据显示,低价报关的逃避策略由来已久。
《谁在收藏中国》一书作者吴树告诉中奢网记者,近30年来,流入美国的中国文物大约有230万件,其中20多万件精品被美国各大博物馆收藏。与英、法、日、俄等国家不同的是,美国各大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文物,大多数都是在 近20年左右的时间里通过境外走私非法所得。
我国文物法规定,出土的青铜器、陶俑、玉器不能交易。但是制定这样的法律显然忽略了境外成熟文物交易市场的存在,以及我国盗掘文物现象的猖獗。大量出土的文物面临着在国内无法交易而国外可以卖高价的尴尬境地。国内外如此大的价格差距,刺激了文物非法流通,于是就导致文物非法出境现象愈演愈烈。
此外,由于中西文化差异导致文物价格错位也是一些文物被卖到国外的原因。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一件南宋龙泉窑粉青菊瓣碗在国内价格才200余元,一件汉代绿釉带浮雕狩猎图釉陶壶也在千元以下。而当时在日本同类绿釉罐索价20万元人民币,市场价格简直是天壤之别。2003年,香港苏富比拍卖行拍卖一只南宋龙泉窑粉青鬲式炉,成交价近340万元人民币,而国内一只类似的鬲式炉,价格在2万元到4万元之间,相差近150倍。在国际上,汉代的毛、丝织品同样能卖出高昂的价格,于是国际市场上的文物贩子就疯狂地搜刮古“丝绸之路”上出土的汉代毛、丝织品。这甚至导致了从新疆,经西藏的阿里地区、印度到尼泊尔已经形成了一条走私通道。
北大资源学院文物系主任、清华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李彦君告诉记者,他在工作中发现,目前文物非法出境不但屡禁不止,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繁荣,海关的物品检查量大得惊人。因此,不少地方只能采取抽检的方式查验过关物品,抽检的比例一般在5%。就照这种低比例的抽检,每年查扣下来的走私文物仍数量可观。文物走私贩子的方法多种多样,近十年来,国内文物被盗案的破获率只有3.5%。
香港是亚洲 的中国古玩集散地,也是全 第三大文物交易地。在这里,除每年都有国际老牌拍卖公司苏富比、佳士得定期举办的中国文物拍卖会以外,还聚集了包括中国在内的来自 各地的古董商。他们经营着几百上千家大大小小的拍卖公司、古玩商店、文物公司,经营项目全部都是中国文物。而在这些中国文物中,所占比例 的则是出土文物。更为主要的是,在香港,文物买卖是公开、合法的。
内地的文物到了香港,随后流散到了美国、日本、东南亚和中国台湾等地。现在香港中环的荷李活道和上环的摩罗街上,有着大量来自大陆的青铜器,品类和种类非常多。
他们走私文物出境的方式十分简单,主要有三种:一是自己直接携带出关。有一个文物贩子,他的凌志轿车挂有广东、香港两地车牌,经常往返两地,和海关人员都混了个脸熟,即使上车查验,也是问问。有人看见了,就说带两件工艺品送人。而由于文物走私活动频繁,近年来中国边境也出现了一个新行业,“文物带工”。这些人大部分都居住在边境附近,不仅熟悉地形,而且有着复杂的社会关系。通过这些“文物代工”将文物走私出境就成为现在文物贩子常用的第二种手段。此外,将文物交给经常往来内地与港澳的菜农,夹在菜筐中,成功了付给菜农报酬也屡见不鲜。
另外,近年随着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在网站上向境外客户兜售文物,价格谈妥后,以‘工艺品’名义通过邮局向海关申报、验关出境,境外客户再通过网上银行转账付款……借助互联网,一条文物走私的‘隐形’通道已经形成。
目前网上文物艺术品的交易形式主要有三种,即网上拍卖、网络店铺和论坛交易,从业网站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如淘宝、EBAY等在内的综合类电子商务网站,文物交易仅是其业务组成部分之一;二是艺术类网站,主要围绕文物艺术品开展各类经营活动,如雅昌艺术网、博宝艺术网等;第三类是嘉德在线、赵涌在线、中国收藏热线等专业文物艺术品交易网站;第四类是一些古玩店、画廊或个人开办的网络店铺。在这些网站上,除了专业机构网站上标注自身拥有相应的文物交易与拍卖资质,多数网站并没有取得相应资质。这么多网站,却并没有有针对性地进行监管,使得许多违法行为成为“漏网之鱼”。
对中国文物走私和倒卖的猖狂,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谢辰生曾用“失控”二字来概括:“中国文物的流失,已经形成国际化‘一条龙’经营。从盗掘到走私,直至出现在国外交易市场,常常几天之内就可以完成。”
“尴尬”的海外回流
在大量文物以“工艺品”的面目低价流出国门的同时,另有一批“文物”则高价的从海外回流。一些古玩爱好者认为,国内已无漏可捡,便将目光移向了海外市场。
在中国的富人带动下,中国逐渐成为国际艺术品交易市场,大量的中国文物也通过各种途径开始“回流”回国内。粗略统计,过去20年间,通过拍卖回流的文物超过10万件。而在目前的中国内地拍卖市场,海外回流文物已超过30%,利润也占到50%。在这些回流的艺术品中,当然不乏珍贵的文物精品,但更多却是高溢价的平庸藏品和大量赝品。
“海外回流文物”这个概念其实包括两种情况:其一是从国外或港澳台拍卖行竞拍获得,然后带回中国大陆的拍品;其二是国内的拍卖公司到国外或港澳台征集,然后拿回大陆拍卖的拍品。这两种“回流文物”均存在赝品,比率不低,且呈逐年升高趋势。
国内拍卖公司到海外征集拍品,国内收藏投资机构从海外拍卖行拍获带回,以及海外人士捐赠给国内博物馆——这看似简单的三种海外文物赝品回流渠道,背后常有“曲线救国”的利益输送。
造假商人也开始利用“海外回流”曾经积累下来的“好名声”,转而将高仿品渗入其中,谋求暴利。内地制造的现代赝品先经包括拍卖行在内的古董商以“仿古工艺品”送出海外,一到海外古董商马上让它们摇身一变成为“文物”;或“自我征集”带回国内拍卖,那些入关的手续就成了“回流文物”的凭证;或委托海外拍卖公司拍卖自我拍回,再拿到国内拍卖,这就成了“回流文物”。
赝品 多的是书画、瓷器、青铜器、玉器和硬木家具工艺品五大类。瓷器赝品主要出自景德镇;书画赝品主要出自河南、江浙和山东;青铜器赝品出自河南和陕西;玉器赝品多出自辽宁、安徽和苏州;硬木家具工艺品多出自广东中山和福建仙游。
去年,某专业艺术品网站发布了一份涉及中国文物的《地下作旧产业调查》。该调查对中国庞大的文物造假体系产业链进行了分析,并对文物造假按照类型进行分区。其中书画主要分布范围:北京、南京、天津、西安、江苏。重灾区为天津(鼓楼地区)、北京(潘家园、琉璃厂)、南京(夫子庙和清凉山古玩市场)。
马来西亚和台湾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就仿造了不少元代青花瓷,有一些当元青花真品捐赠给国内博物馆,这些赠品部分是在海外拍卖行上拍时的流拍品。另外,十七世纪以来荷兰代尔夫特、德国迈森和日本伊万里瓷器都有大量仿造中国瓷器的作品,这些作品也被当作是中国明清瓷器“回流”。
在日本、美国、英国甚至伊朗等国,处处布满文物买卖的“雷”。中国内地一些投资型藏家在经验阅历缺乏、信息与资源不对称的情况下,很容易进入雷区落入陷阱。业内人士表示,那些市场曾经热炒的“明清官窑瓷”、“鎏金铜佛像”等,不过是那些炒家淘汰的“垃圾藏品”。
在七八年前,‘海外回流文物’还不失为国内拍卖行招揽买家的一张号召力较强的招牌;而在三四年前,业内大多就视之为一个噱头;随着近两三年‘回流文物’频现赝品,这个牌子已经变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