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借助新华社全媒体平台,江苏外宣借筒传声、借船出海,创新传播手段,拓展传播渠道,推动媒体海外落地。聚焦江苏省在经济、社会、科技、文化、体育、教育等多方面取得的瞩目成就,不断提高江苏海外媒体关注度和综合影响力。
一、江苏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现状与迫切需求
近年来,江苏不断创新思路举措,拓展平台渠道,加快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感知江苏”“同乐江苏”“符号江苏”“美好江苏”等一批具有江苏特色的外宣品牌。这些外宣品牌已推广至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80余个城市,产生广泛影响。
江苏辖江临海,扼淮控湖,是中国南北汇聚之处,兼具吴、金陵、淮扬、中原四大文化及地域特征。江苏文化需要走出去,需要世界聆听江海大地的吴韵汉风。同时,江苏综合经济实力在中国处于前列,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文化推广和发展与经济大省形象存在一定落差,对外文化交流还有待提升和完善。
江苏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王燕文在《切实承担起“展形象”的江苏使命》一文中提出,外宣工作还存在不少短板。要进一步增强对外宣传的针对性实效性,解决好分众化不够、精准化不足的问题;进一步把握好对外宣传的基调,解决好内外不分、时效不够等问题;进一步拓展外宣媒体融合的深度、境外传播的广度,解决好利用海外社交媒体开展传播互动性吸引力不强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工作水平和能力,切实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解决好本领恐慌、知识更新滞后、执行力不强等问题,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以钉钉子精神把“展形象”各项任务做实做细做精,共同推动对外宣传工作强起来。
二、近年江苏在推动国际“能见度”上的有益探索
近年来,江苏始终坚持守正创新,坚持贴近中国实际、国际关切、外国受众,坚持地方定位、国家站位、全球视野,用江苏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用江苏实践阐释中国理念、用江苏文化展现中国形象,更好服务国家外宣总体布局、服务“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做出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
(一)善用国际视角,让文艺作品“出海”打动欧美观众
江苏打造了一批精品文化交流项目,形成江苏特色对外文化交流“地标”。获2019年全省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奖的“中国故事、国际表达——江苏原创歌剧《拉贝日记》《鉴真东渡》欧美巡演”项目就是其中典型代表。
2019年7月3日至10日,由江苏省委宣传部指导,江苏省文化投资管理集团、江苏省演艺集团联合制作的原创歌剧《拉贝日记》巡演版在德国柏林、汉堡,奥地利维也纳等地圆满完成5场巡演。
原创歌剧《拉贝日记》集结国内外优秀创作力量,以更加国际化的视野,在作曲唐建平、编剧周可、导演周沫等艺术家共同努力下,进行全新创排,是中国故事的国际表达。《拉贝日记》巡演版在德国获得颇多好评,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江苏中心协助邀请德国青年世界报、德国经济新闻网等主流媒体主编观看演出并积极报道。德国当地媒体称:《拉贝日记》在德国歌剧艺术中站稳了脚跟。《拉贝日记》是柏林这座有着277年历史的欧洲古老歌剧院舞台上演出的第一部中国原创歌剧。以原创歌剧为媒介,为世界看到江苏提供窗口。
(二)捕捉江苏之变,让“江苏故事”成为有热度的“世界新闻”
2018年10月,在“Show 江苏——中外主流媒体摄影采风”活动中,欧新社摄影师Alex拍摄了扬州沿湖村邵伯湖渔民张网捕鱼的精彩瞬间。2天后,这张照片被英国《卫报》《经济学人》等多家媒体转发,成为江苏“美丽乡村”建设的缩影。
江苏省人民政府新闻办与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联合策划的“Show 江苏”活动已连续举办两年,成为江苏省对外宣传主要品牌。活动邀请梅生、王瑶等国内知名摄影师和法新社、日本共同社、NHK 电视台、欧新社、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等国际主流媒体记者在江苏采风,作品登上美国《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英国《卫报》《经济学人》等海内外260多家媒体,覆盖中、英、法、德、西、葡、日、韩、马来语十多个语种,相关报道超 600 余篇,总传播量超过 5000 万次,“江苏故事”成为热度持续的“世界新闻”。
“Show 江苏”活动策划过程中,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江苏中心充分发挥主动性,精心设置主题,整合传播渠道,实现海内外共同参与、国内从中央到地方媒体多层次同频共振的传播态势。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江苏科技、人文、生态等方面的变化着眼,以“江苏之变”创新叙事表达,挖掘故事、传递情感,构建了让世界倾听和认可的对外传播话语体系。
(三)巧用文化名片,让优秀传统文化为江苏“代言”
“她从600年前走来,江南水榭中,亭台楼阁间,良辰美景时,演绎一出绝美的爱情故事……”微视频《昆曲》通过英文解说,从“诗情、画意、传承、创新”四个方面,展现“百戏之祖”在水乡风韵的滋养中透出的绰约风姿。在拍摄中,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江苏中心团队将昆曲放置在园林水乡、黛瓦白墙、小镇古戏台、国际舞台,通过不同的场景,展现昆曲在当今的生命力;通过师徒相传、练功的场景展现昆曲的传承创新,让昆曲从阳春白雪走到我们身边,让每个人都能产生共鸣。通过对昆曲艺术的深入探索和对国际传播的准确把握,江苏文化名片《昆曲》篇获得中宣部2019优秀地方外宣品影视类二等奖。
随着苏州昆剧院的《牡丹亭》《1699桃花扇》等传统剧目成功赢得欧美文化市场,“百戏之祖”昆曲成为江苏对外文化交流一张亮丽名片。
用好昆曲这张文化名片,不仅拍摄制作精美的外宣微视频,还与国外相关文化艺术“对话”,碰撞出更多火花。2018年G20领导人第十三次峰会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期间,由苏州市新闻办主办的《昆曲与探戈的对话》摄影展览和演出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得到阿根廷官方和媒体关注。阿根廷主流媒体《号角报》刊发《“昆曲对话探戈”:歌舞为媒助苏州走向世界》专版,盛赞中国文化名城苏州,以昆曲这一中国传统文化为媒,“对话”世界艺术,并探索可持续地推动价值观输出路径,助力苏州走向世界。
三、国际传播视域下江苏外宣工作的思考
丰富多彩的外媒选题和视角,以及近些年来涌现的优秀的“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国际传播案例,对江苏的外宣工作开展具有一定启发意义。
(一)从“广泛撒网”到“精准传播”,外媒大数据分析让外宣有的放矢
借助Factiva数据库统计分析28个语种、100多个国家,总计293668条新闻,外媒涉苏报道载体方面,刊物发表287786条,网页新闻4601条,博客24条,图片1255张,多媒体1条。可见国外传统媒体对江苏关注度较高,但是图片和多媒体传播数量不到传播总量的0.1%。据美国思科公司统计,2018年视频流量占全美网络流量的84%,由此在今后的外宣工作中要重视短视频和图片内容的制作,这是江苏国际传播能力提升的增长点。
外媒涉苏报道的语言方面,英文、德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法文名列前茅,其中英文占据了90%以上的流量,中文(简体、繁体)发声较少。调查显示美国民众了解中国信息的主要渠道中,美国媒体占84%,通过大陆传媒了解的占7%。这启示我们,要借助世界有影响力的语言,借助海外成熟的传媒平台加强对外宣传。
(二)从“我讲你听”到“柔性传播”,真情实感讲故事让受众愿意听、听得懂、记得住
知乎话题“如何评价李子柒?”的最高赞答案是,李子柒的海外视频对外文化影响力,可以抵得上1000个CGTN(中国国际电视台)。截至2019年12月,李子柒在YouTube上的粉丝数是735万,仅次于全球影响力最大媒体之一的CNN(792万粉丝)。
央视评价李子柒“没有一个字夸中国好,但她讲好了中国文化,讲好了中国故事”。李子柒在海外走红不禁让我们思考如何才能讲好江苏故事?如何让江苏故事国际化?
关于加强对外宣传、提高国际传播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有重要论述:要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研究国外不同受众的习惯和特点,采用融通中外的概念、范畴、表述,把我们想讲的和国外受众想听的结合起来,把“陈情”和“说理”结合起来,把“自己讲”和“别人讲”结合起来,使故事更多为国际社会和海外受众所认同。
江苏外宣工作要认真学习总书记对外宣传工作指示,对国际话语传播体系的专业研究,准确研判,依托新华社等央媒强大的媒体资源优势,在江苏外宣工作中,立足江苏,着眼世界,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真情实感讲故事,柔性表达秀江苏,力争做到总书记提出的“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为江苏文化“走出去”贡献力量。
(三)从“自说自话”到“国家站位”,新时代大外宣格局下乘势而为
在2019年全国外宣工作协作会上,由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主办的《对外传播》杂志发布了“2019年度对外传播十大优秀案例”。其中不乏服务国家大局的优秀案例。《以河南实践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河南的实践”专题宣介会》,聚焦全球减贫治理议题,以河南实践充分展现了中国乡村振兴成果,与世界共享中国减贫治理经验;《凝聚媒体力量讲好湾区故事——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媒体峰会》,是广东省迄今为止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涉外会议之一,充分展现了新时代的媒体担当;《向世界讲述智能时代的“天津智港故事”——深耕“世界智能大会”》,以天津“世界智能大会”这张崭新的名片,讲述天津顺应时代潮流,紧跟国家步伐,掀开智能时代天津对外开放崭新篇章的精彩故事。
这就启示我们,推进江苏外宣要有国际视野、国家站位,自觉将外宣工作融入国家战略发展大局,大力宣介江苏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务实举措和阶段成果,不断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人文交流与合作。在对周边国家的对外传播中,要以新媒体为平台,通过多种方式来影响青年人,开展江苏媒体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媒体合作,既传播硬性的“江苏信息”,又讲述软性的“江苏故事”,引导国际社会透过江苏这扇窗口进一步增进对中国的理解和认同,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中国理念。(徐华 田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