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力量,归根结底是文化的力量。文化的力量,就是当代社会最核心的力量。科学技术所开创的近现代社会,空前发达,财富巨大,正是人类历史实践能量所形成的文化之果。全球化将整个世界关联一体,现代与传统的矛盾关系再次尖锐地凸显出来。过快、过热、过度的现代化运动,往往会湮没传统、破坏传统,全球化、信息化随之也加深传统的危机。文化的力量越来越成为当代社会的关键命题。
一个强调文化力量的民族,不仅会呵护自己的传统,而且能够立足世界分享自己的传统。这个民族,就会从传统的资源中创造出现代的产品,在满足生活条件的同时,不断涌现出革新的思潮与发明的梦想,最终自新自强,长盛不衰。文化的力量,本质上也就成了一个民族的力量,核心是人的力量。当代社会的文化竞争十分剧烈,以人为核心的社会力量,在当代全球化过程中,已经很难作出竞争或合作的判断,更多的状态是有分有合,有守有攻,互为借鉴,着眼世界的共同命运。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再反思传统与现代、人文与科技的冲突时,就会有新的乐观的态度:只要人与人之间加强沟通交流,彼此以尊重与合作为基本方式,未来的矛盾将会大大减少,人类的力量将变得更加强大。
人的力量不再是虚化的,它是由伦理范畴、知识范畴、制度范畴三个实实在在的社会范畴支撑起来的。人类的基本关系属于伦理范畴。中国文化的先哲们极为细致地论述了人的伦理命题,提出了“德”“善”“孝”“忠”“悌”“信”“义”等内涵丰富、体系完备的中国伦理思想,最终落实到“君子人格”的伦理价值,彰显出中国文化最本质的人的目标理想。我们可以将知识范畴作为区分人与其他生物的典型标志。知识从来都是实践的产物,每一种生灵都从自我的历史实践中获得知识,这些知识首要的不是为梦想和未来而存在,它们最紧要的是生存的必需品。这一点上,所有生物都具有共通性的知识,即为生命的存续保驾护航。这种经由实践—知识—实践的超越,完成了人的知识范畴的体系化与社会化。制度范畴是基于伦理与知识两个范畴之上的更为系统的力量范畴。制度是一套由人与他的对象共同协商和建设的运行法则。人的智慧与梦想,都在制度中获得力量。
全球性的现代进程开创了一种新的文化,同时人类文化多样性的优秀品质也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由此形成了传统与现代的第二次深刻冲突。解决好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关系,是人类现代化能否成功的关键。呼吁保护传统,成为当代有识之士的共同心愿。传统注重人的情感、呵护人的本来、关切人与自然的和谐,尤其重要的是,传统提供了文化多样性的范本。现代与后现代一起,把复杂交织的社会推到传统的另一边,开启了客观世界与虚拟世界共存的文化史新阶段。以弘扬传统、增强认同为目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在这一特殊的文化史新阶段意义重大。
首先是发掘了传统与文化认同的精神联系。在世界文化交流的实际过程中,现代文化常常印刻了西方价值观,从而影响了对其他传统的文化认同。因此,国家非遗保护运动将历史文化传统作为一种认同资源,激活其民族情感价值,强调文化根脉的历史延续性,把传统精神内核重新塑造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品格,通过这种精神联系,赋予了传统文化深刻的现代价值。
其次是重新审视传统所蕴含的珍贵资源。现代文化在科学技术上的特别贡献,主要不是历史资源提供的结果,而是新知识的创造与开拓。随着现代文化的娱乐产业发展,传统所蕴含的文化创意资源不断得到利用,具有民族特性的想象力与文化符号,凝聚着自己的生活智慧与历史经验,传统成为现代社会的中国情怀、中国价值。
最后是为当代中国文化建设提供了传统核心理念。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广博,涵盖了艺术、知识、技艺、习俗、制度等多个领域,它们从地方文化与民族文化传承中不断升华,形态极为丰富,基于历史性、地域性和民族性的文化品格显著。这些非遗项目,色彩斑斓,文苑菁华,源于自然的生命精神饱满强劲。非遗文化所隐含的传统价值观,融汇在节庆礼仪、艺术表演和传统技艺之中,以“和”为底色,以天人相应、上善若水、家国同构为内核,为当代中国的文化表达设定了边界与意蕴。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以传统与现代、人文与科技两对范畴的矛盾为前提,发挥了文化认同、资源开发和价值重塑等多元作用。当然,我们讨论传统与现代、人文与科技的矛盾时,不可陷入绝对主义的泥淖。传统与现代是历史的延续互动关系,传统总在向现代迈进,现代不断吸收与融解传统,没有绝对的传统,传统只保守自己的过去,也没有绝对的现代,现代只创造新的未来。传统者与现代者之间,除了时间的承续关系,本质上也是文化品格的互塑,指向现代的传统必定有新因素的成长,而包容传统的现代也会充满历史的智慧。人文与科技是社会的发展要素关系,人文要素为科技要素提供社会目标,科技要素为人文要素提供社会条件。人文情怀往往被科技吸纳为更近人性的目标设计,科技产品则常常表征出人文意蕴的未来形态。人文携手科技进入创新时代,社会将变得美好而实在,科技注重人文而获得精神力量,社会将在物质的发达中回归人性的方向。
今天的世界,不再是传统与现代的简单对立,也不再是人文与科技的表层融合,我们需要更为自觉的伦理意识、更为发达的知识创造、更为完美的制度设计,这才是人的世界、文化的世界,也是文化的力量之所在。
(作者单位:信阳学院文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