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性创作,是以对历史和现实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或人物为表现内容,创作出具有时代印记的艺术作品。每个时代都会有自己的主旋律,主题绘画就像是时代的乐谱,通过饱满的激情、严谨的构思和独特的视觉表达,使时代精神成为经典。
《武汉防汛图卷》 中国画 黎雄才
《武汉防汛图卷》局部
《俏不争春》 中国画 关山月
这次关于新冠肺炎战“疫”的美术作品,广大美术从业者和绘画爱好者体现了极大热情,创作了大量的抗“疫”美术作品。但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很多思考,怎么才能创作出具有有深度、有思想、有温度的美术作品,而不是应景之作?
深入生活写生
进入20世纪以来,写生成为提升绘画水平,把生活变成艺术的一种重要手段。深入生活去感受、去写生是当时画家搞主题创作的主要方式,让新中国美术史上留下了大量不朽的主题美术作品。
岭南绘画一直就有重视生活、重视写生的传统。上世纪50年代,长江遭遇百年未遇的大洪水。武汉全市军民紧急动员,投入轰轰烈烈的防汛抗洪斗争。黎雄才先生连日在风雨泥泞的洪堤坝上写生,据著名画家陈金章曾回忆,当时黎雄才四十多岁,骑着自行车,背着帆布包,一个军用水壶,几个馒头,一包榨菜就在堤上转一天。黎雄才先生正是在数以百计现场速写的基础完成了有着“防汛诗史”美誉的新中国山水画经典作品《武汉防汛图卷》。全卷以整个防汛历程的发展为时间线索,自右陆续展开,虚实相生开合有度,在某种程度上,完成了从徐悲鸿、蒋兆和一脉所探索的用笔墨语言表现现实场景的探索,开创了前无古人的笔墨表现范式,给人以波澜壮阔、荡气回肠的艺术感受,是中国画表现时代、表现生活的经典之作。
合理利用照片
绘画创作除了写生收集素材外,还可利用体验生活时拍摄的照片作为素材,历史上很多艺术大师都在利用摄影这一科技为创作服务。在摄影发展的今天,如何合理和有选择地利用照片和影像资料进行创作是每个艺术家不可回避的问题。这次战“疫”画家们无法深入现场,大部分画家创作需要合理地利用照片。而让人诟病的也正是相当部分画家在直接画照片。
如何合理的借鉴照片进行创作?
借鉴照片不等于画照片。
照片只能是创作借鉴的素材,必需进行艺术加工,艺术家可以从图像形象的启示性、参照性来进行艺术作品的构思、语言、图式,然后形成个性化的语言创作作品,而不是简单的描摹照片。
照片只能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总体来说,一个画家综合艺术素养的高低决定了他对照片素材使用的态度。
优秀的画家可以恰如其分地利用照片,而拙劣的画家只能生搬硬套照片,画出没有任何意义的低劣的翻版和复制。
优秀的画家一定要有创作性思维去选择照片和对照片进行再创作,以独特的视角发现照片中存在的视觉美感,再加上创作手法和创作审美的淬炼,才能让作品成为真正的具有艺术审美的价值。
广州雕塑院院长许鸿飞创作的抗击雪灾的主题创作《九天九夜》就是合理利用照片表现重大事件的典范。2008年春运,在广州火车站奋战几天几夜的4名年轻战士睡着了,广州日报的摄影记者敏锐地抓拍了这个珍贵镜头。这张照片感动了很多人,也激发了雕塑家许鸿飞的创作冲动,许鸿飞从一个感人事件里,感知到这张照片中的人物组合本身就是一个绝佳的雕塑题材,这就是艺术灵感的显现。许鸿飞根据照片的人物动态创作了小稿,然后,再请四个战士到工作室现场调整进行艺术再创造,最后定稿完成《九天九夜》。
所以,具有感染力的作品总是来源于真实的情感,是艺术家各方能力的综合体现。许鸿飞的这件主题创作体现了作为艺术家丰厚的情感以及使命感和责任,把人性的真善美,民族的艰辛与奋斗的精神,融入到作品中,才有如此强大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许鸿飞也把这种精神以雕塑的形式凝固成为城市永久的记忆。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一个多月后,许鸿飞就以极大的创作激情创作了三件作品,还有多件作品正在酝酿之中。
用象征、隐喻的方式
这次战“疫”作品,除了写实题材外,有相当部分使用象征、隐喻的方式,如画松柏红梅象征映衬抗疫英雄的坚忍和不屈精神,以春暖花开表示抗疫必胜的信心。
但这种方式容易程式化和简单化。很多作品,仅仅是题款和抗疫有点关系,显得简单粗暴。
象征性都是建立在对生活深切感受的基础上,是对生活认识的升华,要有感而发。同时,要具有高超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这样才能显示所象征的深厚与寓意深刻,而不是单薄地概念化。
关山月《俏不争春》则是以花鸟画题材,用梅花的形象表达热情、活力等精神力量的范例,是反映一个时代风貌的代表性作品。
石鲁也是最早用传统山水画形式表现重大革命历史主题的画家,《东方欲晓》就是用象征手法表现重大历史主题的代表作——画面构思新颖,立意独特,以黎明之际毛泽东所住窑洞窗内透出的灯光,表现领袖为中国革命的前途筹划思索,竟至通宵达旦伏案操劳的精神——画面不见人物,更耐人寻味。(陈运成)